ATM技术原理(ATM技术原理)

频道:电子元器件 日期: 浏览:371

ATM技术原理

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分享ATM技术原理(ATM技术原理)

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,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,其中对会议电视、高速数据传输、远程教学、VOD等宽带新业务的需求正迅速增长。原来的各种网络都只能传输一种业务,如电话网只能提供电话业务,数据通信网只能提供数据通信业务。这种情况对于用户和网络运营者来说都是不方便和不经济的,人们因此提出了ISDN(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)的概念,希望能够用一种网络来传送各种业务。

ISDN的概念是于1972年提出的,由于当时的技术和业务需求的限制,首先提出的是窄带ISDN(N-ISDN)。目前N-ISDN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世界上已经有了许多比较成熟的N-ISDN网。但是由于N-ISDN存在着带宽有限、业务综合能力有限、中继网种类繁多、对新业务的适应性差等局限性, 要求人们提出有更大的灵活性、更宽的带宽、更强的业务综合能力的新网络。自80年代以来,一些与通信相关的基础技术,如微电子、光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和光纤的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的提高,为新网络的实现提供了基础。

ATM技术原理(ATM技术原理)

就是在这种环境下,出现了宽带ISDN(B-ISDN)。B-ISDN能够满足:①提供高速传输业务的能力。②网络设备与业务特性无关。③信息的转移方式与业务种类无关。为了研究开发适应B-ISDN的传输模式,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案,如多速率电路交换、帧中继、快速分组交换等。最后得到了一个最适合B-ISDN的传输模式──ATM(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)。

ATM技术作为B-ISDN的核心技术,已经由ITU-T于1992年规定为B-ISDN统一的信息转移模式。ATM技术克服了电路模式和分组模式的技术局限性,采用光通信技术,提高了传输质量,同时,在网络节点上简化操作,使网络时延减小,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技术,从而达到了B-ISDN的要求。

1.ATM概念

人们一般习惯把电信网分为传输、复用、交换和终端等几个部分。但是近年来随着程控时分交换和时分复用的发展,电信网中的传输、复用和交换这三个部分已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了,开始使用传递(transfer mode)来统一描述。目前通信网上的传递方式可分为同 步传递方式(STM)和异步传递方式(ATM)两种。ITU对ATM(AsynchronousTransferMode)的定义是:ATM是一种异步转移模式。异步是指ATM统计复用的性质。转移模式是指网络中所采用的复用、交换、传输技术,即信息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所用的传递方式。在这种转移模式中,信息被组织成信元(CELL),来自某用户信息的各个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地出现。因此,ATM就是一种在网络中以信元为单位进行统计复用和交换、传输的技术。

2.ATM技术原理

ATM技术原理(ATM技术原理)

ATM采用异步时分复方式,将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元汇集到一起,在缓冲器内排队,队列中的信元根据到达的先后按优先等级逐个输出到传输线路上,形成首尾相接的信元流。具有同样标志的信元在传输线上并不对应着某个固定的时隙,也不是按周期出现的。异步时分复用使ATM具有很大的灵活性,任何业务都按实际信息量来占用资源,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。此外,不论业务源的性质有多么不同(如速率高低、突发性大小、质量和实时性要求如何),网络都按同样的模式来处理,真正做到完全的业务综合。为了提高处理速度、保证质量、降低时延和信元丢失率,ATM以面向连接的方式工作。通信开始时先建立虚电路,并将虚电路标志写入信头,网络根据虚电路标志将信元送往目的地。虚电路是可以拆除释放的。在ATM网络的节点上完成的只是虚电路的交换。为了简化网络的控制,ATM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交给终端去做,不需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。因此,ATM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,即ATM兼顾了分组交换方式统计复用、灵活高效和电路交换方式传输时延小、实时性好的优点。能在单一的主体网络中携带多种信息媒体,承载多种通信业务,并且能够保证QoS。ATM交换分为VP交换和VC交换两种。VP交换指在交换的过程中只改变VPI的值,透传VCI的值,而VC交换过程中VPI、VCI都改变。


关键词:原理技术ATM